第一名熏是官衙名吃熏鸡,以灵丘熏鸡为代表。《名食掌故》、《特色菜肴》等书记载,清朝雍正年间(1730年),灵丘县衙官厨李进才、李有才兄弟,研究制作出熏鸡。后来二人在城里开了一间饭馆,专制熏鸡出售。父承子业,代代相传,到了清朝末年,李运继承这一传统技艺,又摸索出一套独特制作方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烹制加工时加入多种中药,这种熏鸡具有益脾健胃、补虚理气、养精安神的效用,且吃时趁热,不走油,不跑味,很受百姓的欢迎。
太原府的半炉鸡即由此熏鸡改变而成。传说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至太原,时已深夜,腹中饥饿难忍。但太原府厨房内仅有半只熏鸡、半只熟白菜和一些冬笋、干黄瓜,厨师将这些东西凑在一起成菜,取名“半炉鸡”。慈禧饥食,称此味道甚佳。后来厨师们将其精细料理,山西风味菜肴中遂有此菜流传,成为佐酒或面条浇头的上乘佳品。民谚“太原府的半炉鸡,太后吃得称佳品”,一说太原府半炉鸡之味美,二说“饱时蜜不甜,饿时糠如蜜”的道理。
晋北有熏鸡,晋南则有市肆名吃吴家熏肉。相传创始人吴老榔,原籍河北周口,以卖山西熏鸡为业。清光绪年间,河北巡抚路经周口时,知县以吴家熏鸡招待,后献给清宫,成王室御品,名噪一时。民国初年,第三代传人吴宗孟逃难山西,落脚于襄汾县邓庄镇,挂起“吴家熏肉”招牌重操旧业,熏鸡发展为猪、牛、鸡、兔等熏肉,因选料鲜、活之讲究,制作煮、酿、熏之精良,成为当地名品,百年来经久不衰,熏猪蹄还曾荣获首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