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23岁,山东烟台人,21世纪不动产业务员。
记者遇到李平的时候,她正在香港中路上的一家商场里购物。“中秋节回家不”,最近这句话流行得很厉害,未能免俗,记者也是以这句话作为“见面礼”。“当然要回”,这个丫头说,中秋节这个词就像集合号,听到的第一反应就是回家。“工作两年了,基本上每两个月都要回去一趟,中秋节就是团聚的意思,更要赶紧回家了”,李平呵呵地笑着说,放假了也乘机回家休息一下。当谈及对中秋的印象时,她坦言这几年中秋的氛围已经越来越淡了,而除去团圆的主题之外,自己对中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小时候那种什锦馅的、红丝绿丝的月饼,包装很简陋,可是特别好吃,可惜现在已经买不到了。
异乡温情里更想亲人
◆王蕾,17岁,四川绵竹人,青岛高级技工学校二年级学生。
王蕾是四川绵竹人,由于四川地震的影响,学校的校舍被震垮。今年6月28日,她和其他27名灾区学生,从绵阳来到青岛,转校到青岛高级技工学校就读。已经离开老家两个多月了,正好中秋节又放假3天,这帮孩子准备怎么过节呢?“现在还没想好怎么过节呢”,王蕾告诉记者,他们正在青岛创新科技公司实习,目前吃住都在该公司,11月份实习完毕以后才回学校。“回家肯定是回不了,坐火车一趟就得3天时间”,王蕾告诉记者,来到青岛后,学校和老师对她都非常好,她反而更加想念远方的妈妈。这个月要是能在中秋节前发工资,她就买点青岛特产邮寄给妈妈。
以游为“酒”狠浇思乡愁
◆吕伟,38岁,河南濮阳人,户外媒体从业者。
吕伟是一家搞印刷和户外广告公司的员工,具体的工作是打字、设计。“反正过节能多发工资,想想加班也挺值”,不过他说,“今年中秋节打算到崂山、即墨短途旅游一圈,看看青岛的风光,转移一下自己的思乡之情。“小时候每到中秋节,奶奶都会在院子里摆上苹果、梨和月饼,等到月亮转到正南方向时祭拜”,吕伟告诉记者,按照奶奶的要求,水果和月饼都得拜完月亮之后再吃,但是他往往已经睡得迷迷糊糊了。“总是被叫起来吃苹果,吃月饼,有时候刚吃两口就又睡着了”。
省下酒钱为儿交学费
◆华广忠,61岁,山东聊城人,仍然每天在找工作。
9月10日上午,记者在沈阳路的民工市场上见到华广忠,他告诉记者:“我来青岛快一星期了,到现在都没找到工作”,华广忠无奈地说,他和两个老乡在临沂一家陶瓷厂打工,陶瓷厂倒闭后来到青岛。“马上要到中秋节了,我得抓紧找份工作,要不孩子下个月的生活费又没有着落了”,华广忠说,他去年刚把大儿子结婚时欠的债还完,今年小儿子考上了西安的一所学校,光学费就4000多元,每月还要300元的生活费。
华广忠说,过节了不知道孩子在学校,舍不舍得买个月饼吃。他和老乡商量好了,过中秋月饼还是要吃的,但是不喝酒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工作,就算有点钱也不喝酒了,省给儿子吧”。 本报记者 姜振海
中秋,总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团圆、家庭等美好意象。然而,如果在这个完美的句子前加上“独在异乡”等修饰词,幸福的感觉会不会大打折扣呢?回家与不回家,差别仅仅在于×公里的路程吗?在思索这个问题时,思路回到8年前的那个中秋,而那天距离我踏入大学的门口只有8天。那也是我第一次远远地离开家,孤单地在雪城度过一个人的团圆。入夜前的傍晚,我拿起电话拨出熟悉的号码,只简单地喊出“妈……”,眼圈就已经红透,之后对话,我只是在朦胧中聆听着老母亲的念叨,唯一清晰的一句就是“去买个月饼,一个人也好好过节”。挂上电话,我披着一路灯光,花4元8角买来了一个月饼。2000年的9月12日,我记住了雪城的寒冷,也记住了关于母亲的思念和月饼的乡愁。
其实,每年的中秋节都有很多人不能回家坐在父母和妻儿身边,但是不回家不等于孤单,亲人们的思念和关怀总还是萦绕在你的心间,带着那份情愫无论你身处何地都是幸福无比的。所以回家也好,不回家也罢,都请你心怀感激,把幸福挂在面庞。
这个中秋,我们提前送给你幸福“不等号”,希望不管是一个人的中秋,还是一群人的节日,都如同每年如期而至的月光一样,清美、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