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吃团圆馍、四川人吃麻饼、江苏武进人早上吃糖芋头、山东泰安一带晚宴离不开小包子……过去,传统的中秋佳节,除了月饼外,全国各地也都有不同的“吃好”,这些特别的食物为中秋节助兴不少。那么,青岛的助兴食物又是什么呢?据民俗专家和老青岛的说法,在过去物资较为紧缺的年代,月饼仍是节日餐桌的重头戏,能吃块月饼在当时是件很值得期待的事情。除月饼外,还要蒸饽饽、包子改善伙食,在即墨等地,当年也时兴吃“麦箭”等。
■传统细节之一
吃口月饼“甜”上几天
“在青岛人过去的中秋晚宴上,吃月饼还是最期待的,因为中秋的主题是团圆,月饼最能代表中秋。”青岛天后宫民俗专家姜锋说。家住团岛的陈化强老先生跟记者讲述说,在他小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时候,一家人都对中秋节充满期待,因为只有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好饭。“现在的月饼种类越来越多,但我了解包括年轻人在内都不大喜欢吃月饼,可在我们那个时候,能吃上一块月饼很不容易,吃上一块,能甜上好几天!”
陈老先生回忆说,他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年过中秋节,在给爷爷奶奶送了一个月饼之后,全家5口人只剩下了一个月饼,大家分一个月饼吃的场景让他永远难以忘记。月饼用刀切成四块,爸爸妈妈一块,他和姐姐、弟弟各吃一块。他和弟弟吃得最快,两口就吃完了,自己吃完之后眼巴巴地看着细嚼慢咽的姐姐吃,爸爸拿起月饼放在嘴边闻了闻就给了妈妈,妈妈将那四分之一块月饼又一掰两半,分给了弟弟和他,妈妈一再告诉他们“要慢慢吃,吃快了月饼就不好吃了。”听了妈妈的话,他和弟弟将月饼放在嘴里用舌头舔着吃,吃了一个多小时,一家人月亮都赏完了,他们的月饼还没有吃完。“那时就觉得月饼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了,吃一个完整的月饼,那真是做梦都想啊!”陈老先生说,随着生活逐渐好起来,一家人分吃一个月饼的情况再也没有了,但每年的中秋晚宴,一家人都会认真地吃上一次月饼,回味一下过去的美好时光。
■传统细节之二
老青岛中秋吃烧鸡
吃了月饼,团圆宴离不开海鲜。据家住武定路的77岁老青岛张卫家老先生回忆,鲅鱼、黄花鱼、虾虎、蟹子……在中秋节的团圆宴上,这些海鲜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边喝酒边吃海鲜,那种滋味特别爽。最让人怀念的是又大又肥的蟹子,煮好后的蟹子冒着热气热腾腾地端上桌后,当年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会一个人抓上一个,左邻右舍的孩子们聚到一起,比谁家的蟹子大。
即使有了海鲜,中秋餐桌的菜品也不是完整的。张先生说,记忆中青岛也有吃烧鸡的习惯。烧鸡不但自己吃,还要送给老人吃。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小的时候,每年中秋节都会给杀鸡的爸爸打下手,爸爸杀鸡有一手,放血、褪毛,轻车熟路,关键就是煮鸡。“煮的时候加大料,大概要一两个钟头。煮完又熏,用红糖放锅底,灶下烧火,架一个铁箅子,放上鸡,盖好锅盖,几分钟就出锅了,红亮亮的,很好吃,那种味道一辈子都忘不了。”
■传统细节之三
蒸包子改善伙食
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青岛人除了要吃好中秋晚宴外,中秋节当天的早餐、午餐也要改善,一般都是要蒸饽饽、包子,给一家人改善伙食。据相关民俗专家介绍,在整个山东都有当天吃饭改善伙食的习惯,只不过各地有所不同,像济南,早餐吃米饭,中午吃水饺,而胶东地区是中午蒸饽饽、包子。
据介绍,对地处农村的居民来说,中秋餐桌往往还会更加丰盛一些。除了月饼外,恰逢收成的时候,芋头、地瓜、花生等都开始摆上桌,当地人叫“尝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所谓的“麦箭”,就是先用白面摊成煎饼,再加上肉馅或素馅,然后用秫秸卷成筒状蒸熟,吃时加上调料,味道十分鲜美。
■传统细节之四
老字号风光一时
眼下很多市民喜欢在饭店里吃中秋晚宴,但这一做法,在老青岛看来,当年是大户人家才能实现的事情,对一般青岛人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老青岛胡敏华等人说,在他们小的时候,普通人家连生活都很困难,当时饭店对外营业也很少,在饭店吃个中秋宴连想都不敢想。
青岛天后宫民俗专家姜锋说,虽然当时青岛市民去饭店吃饭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老字号饭店也开始对外推出业务,菜品外卖就是例子。像当时很有名气的饭店春和楼、聚福楼、青岛饭店等,都曾推出过面向老百姓的中秋宴菜品。春和楼的香酥鸭、香酥鸡等,都在老青岛人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本报记者 陈浩杰
■相关链接
一块“团圆饼”的变迁
“月饼”雏形在南宋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不过,它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在《水浒传》、《金瓶梅》这些以宋代社会为背景的小说中,有关中秋赏月的宴筵上,还未能见到有关吃月饼的描述,说明当时还没有出现真正的月饼。
明代才有详细记载
直到明代的《西湖浏览志余》才有月饼的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也说:“八月十五是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由此推论,月饼,当产生于元明年间。
清代流行家庭制作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了。《燕京岁时记月饼》记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尽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
月饼最初在家庭制作。清代袁枚的《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
近代出现“天价”月饼
到了近代,特别是近几年来,每年中秋节到来前夕,月饼便大量在市场上出售,且制作越来越精细。而且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天价”月饼、“贵族”月饼,标价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宗和
桂花酒“饮之寿千岁”
自古人们把桂花看成是富贵吉祥、子孙昌盛的象征,桂花酿制的酒自然也倍受人们喜欢,桂花酒是选用秋季盛开之金桂为原料,配以优质米酒陈酿而成,在我国的南方,流传着中秋畅饮桂花酒的习俗。清初潘荣陛在《帝罗岁时纪胜》一书中便记载了桂花陈酒的配制典故。而古代月宫的吴刚酿饮桂花酒的传说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汉代时,桂花酒就是人们用来敬神祭祖的佳品。宗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