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前已经有 2家商家成为了一卡通联盟商家,加入一卡通联盟,让您的消费者更加方便的了解您,也让广大的消费者更好更方便的在您的餐厅消费哦,点击加入联盟。
购买一卡通、绑定会员,享受更多的优惠服务,点此 了解详情。
|
|
|
仁怀,打造现代化的“中国酒都” |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发布日期:2008/9/11 浏览:181 |
仁怀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紧靠历史名城遵义,面向川南地区,是红军长征三渡赤水转战之地,是驰名中外的国酒茅台的产地。全市幅员面积1788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居住着汉、苗、布依、仡佬等9个民族,总人口63万。1995年经撤县设市,基于茅台酒和白酒业在全国的影响,2004年被认定命名为“中国酒都”,是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市、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单位、省治安模范市、省科技工作先进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是贵州省经济十强县(市)和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之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仁怀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遵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贵州茅台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各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培植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特色城市(以下简称‘三特’)”的发展思路和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品牌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以下简称‘三市’)战略,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基础增强的工作主线,带领全市人民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成功战胜了非典、禽流感疫情、五十年一遇的旱灾和洪涝灾害、低温雪凝天气等,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一个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殷实、开放文明、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中国酒都已魅力初显。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六大以来,仁怀市委、市政府坚持从仁怀市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抢抓机遇,经济总量迅速增加,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递增。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89.9亿元,年均增长16.3%;财政总收入21.8亿元,年均增长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53亿元,年均增长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5.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9500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133元,年均增长8%;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11.6:70.2:18.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在西部百强县(市)中排名第36位,位居全省经济十强县(市)第6位。
白酒工业迅速崛起,经济结构优化加快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国酒茅台发展进一步加快,品牌企业培育取得成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白酒产业发展,我市6家白酒工业企业进入遵义市“一大十星”名录。以茅台酒为龙头的白酒工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白酒工业及配套产业体系逐步形成。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达59.8亿元,年均增长增长15%。茅台集团不断做强做大,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同比增长24%,利润43.3亿元,同比增长46%。矿产、水泥、建材工业发展加快。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物流配送等三产行业健康发展,旅游发展迈出新步伐,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开发, 景区景点建设、星级宾馆申报工作有效推进,成功举办中国酒都旅游文化节,推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2007年接待游客3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亿元。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支持和投入农业农村的力度逐年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充分依托茅台酒及地方酒业发展对高粱等有机原料的需求,高粱、小麦等有机原料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较快,建成鲁班、茅坝、喜头、坛厂等四个有机原料生态示范园,完成高粱育种中心建设,通过国家有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认证面积累计18万亩。2007年,订单种植面积16万亩,产量近4万吨,产值突破1亿元。商品蔬菜初步形成规模,面积达到3.5万亩,创产值7000万元,以二合镇为主的万余亩种植面积通过无公害基地认证。刺梨加工迈出较大步伐,实现从单一的初级食品加工向食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深化,销售市场拓展到日本、欧美等国外市场,刺梨种植基地发展到1.5万亩,创产值1200万元。2007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4.1亿元,年均增长8.5%。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市财政农投资金达到1500万元,比上年增长33.9%;“四在农家”专项投入600多万元,拉动农民投资5000多万元。采取政府负债的举措,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000万元,对五马、鲁班、中枢、坛厂等乡镇(街道)开展村庄整治,实施连片打造。累计投入“四在农家”建设资金3亿多元,创建覆盖率达到38%,受益农户近4万户,受益群众15.6万人;扶贫开发成效明显,实施20个一类贫困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全市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2580人。农村用电实现与城市同网同价,2005年开始免征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减轻。
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按照省委把茅台镇打造成世界名镇的要求,实施了以黔北民居为主的茅台风貌改造。2007年底完成投资近3亿元,茅台镇面貌得到了初步改观。酒都新区建设初具规模,拓展城区面积2平方公里;茅台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盐津河二桥、两河口大桥及东门河大桥等重点工程全面竣工,建设完成改造通乡油路219公里,新建通村公路430公里,出入境公路增加到9条,乡镇基本通油路,90.26%的村通公路;新建茅台等6个乡镇汽车场站;建成灯光体育球场等一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完善,新建城市道路35公里、农贸市场7个、住房63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到33%。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国酒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市委四届二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立市战略的决定》。造林绿化和管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森林覆盖率达到40.88%;环境治理和监测力度进一步加大,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城区垃圾填埋场和中枢、茅台两个一万吨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中、茅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成使用,启动实施了中茅城区燃气管道工程;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效;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国酒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切实加强,全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围绕国酒生态环境建设要求,累计完成恢复性生态建设31.4万亩,赤水河流域“三百里竹廊”仁怀段建设完成6万亩。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对外开放不断提高
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立完善了招商引资项目库,2007年在贵州金黔在线开启了招商引资网页,签约项目164个,接待客商达一千多人次,签约资金32.4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额达19亿元。天津天士力、江西融亿、北京钓鱼台、湖南佳惠、四川粮油吉运、重庆川源置业、金庆房开、珠海惠灵、贵州佳冠实业等一批省内外企业落户我市,涉及能源、交通、房地产、商业和酒业等领域,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每年为我市新增就业达千人以上,增加群众收入5000万元以上。2007年外来投资企业纳税额达4008.4万元,其中:外来投资企业国税纳税额增长51.74%,地税纳税额增长235.6%。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建设成效显著
顺利通过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验收,全市人口再生产进入低生育水平,实现了人口预期控制目标。教育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两基”通过复评,“普实”通过验收,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迅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实现了广播电视乡乡通目标;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医疗卫生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民族工作获国务院表彰;妇女儿童事业及统计、审计、气象、移民、统战等工作取得新进展。民族宗教、国防教育、人防、民兵、老龄、档案、方志、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