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报网12月17日讯 无论是老海口,还是来海南旅游的游人,在椰城走一走,都会惊叹于海口的餐饮业之发达和各地风味菜系之全。近年来,国内各地方餐饮以及国外餐饮等纷纷进入海口市场。有人做过分类,海口餐饮市场打破了过去以粤菜、山味和海鲜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七分天下”的格局。在原来三大特色餐饮的基础上,发展了以上岛咖啡、咖啡时间等为代表的西餐;以肯德基、麦当劳等为代表的洋快餐及其新兴的汽车餐厅;以毛家饭店、东北人、老面馆等为代表的地方风味餐;还有以澳门街、韦氏茶餐厅等为代表的南洋餐。
老街仍然可看到海口餐饮业雏形
如果回望海南30年老百姓的餐饮需求和餐饮业的变化,大致可以较为全面地勾勒这座岛屿从沉睡到崛起的发展脉络。像全国很多内陆城市一样,海南人也曾经历过从依靠粮票供应填饱肚子,到路边店吃一碗米粉的窘迫。在三十年前饭店以国营为主的计划经济时代,不仅饭店服务员存在脸难看,话难听的“官商”面孔,而且老百姓口袋里也没有多少“下馆子”的闲钱。 大排档是那个年代餐饮业的缩影,当时稍有名气的饭店基本集中在博爱南、得胜沙、大同路一带的老街,基本为当地风味的排档。其中大部分的饮食店都是在街边摆个小摊。至今在博爱南一带的老街,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客仍然可以找到有着浓郁海南特色的牛腩店。如果是夜晚,老街的大街小巷仍然可见很多路边摊,仍可见到当年海口餐饮业的红火和传承。
香港名企登陆海南餐饮业
真正令餐饮业发生变化的是海南建省办特区开始,二十年来造就了海南很多餐饮业精英。现任海南佳宁娜(寰球)酒楼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海南佳宁娜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李楚炯,1993年来到海南。十几年来,李楚炯和妻子谢敏仪在经营佳宁娜的同时,也见证了海南酒店餐饮业的发展和壮大。
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海口由一座边陲小城一跃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由于房地产业迅猛发展,1992年至1993年,海南进入一个消费的高峰时期,然而,海南的餐饮业当时仍处在起步阶段,既没有什么高档酒楼,也没见多少带有各地风味烙印的饭店。建省初期,海口仅有潮江春一家外资酒楼。1993年,香港佳宁娜餐饮集团瞄准海南餐饮巨大的潜在市场,投资四千万港元,在海口开设第一家分店。
当时海南的酒店大多为排档式,服务的标准也很低,客人喊半天都没反应。由于海南正处大开发大建设时期,海口的市民和创业的投资者消费能力都很强,市民、游客和客商渴望得到高档次的酒店消费服务。李楚炯夫妇决定扎根海南。
1997年至2000年,海南各行各业相继走入低谷,很多外资企业相继离开海南。海南佳宁娜原来要排队等桌吃饭的火爆场面没有了,李楚炯立即改变经营策略,及时降低了消费标准,丰富了菜式,同时加强服务质量,站稳了脚跟。
海南四大名菜走向全国
佳宁娜在海南的登陆和发展,可以说是海南30年来尤其建省办特区后餐饮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由于海南地处华南地区又四面临海,早先餐饮一直以粤菜、山味和海鲜等为主,并涌现出一批知名酒家,如京豪酒家、广州酒家等主打粤菜,大富隆酒家、蒙记等则以山味为主,而龙泉海鲜、东郊椰林海鲜等则以经营海鲜闻名。
但随着海南开放度的提高,外来投资创业及游人的逐年递增,也把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带到了海南。十几年来,海南的酒店餐饮业已经今非昔比,酒店餐饮业规模越来越大,各种不同菜系的酒楼越来越多,海口饮食汇集了东西南北中各种地方风味,市民足不出城,可享天下美味,甚至出现了金龙路那样的风味美食一条街。海口餐饮市场中有星级酒店、酒楼、家常风味店、特色小吃店、社区餐馆等各种服务层次,满足了不同的消费需求,形成了海口特有的饮食文化。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饭店出现在海口各个繁华地带,海南本地的四大名菜也随着旅游业的开放,逐渐走向了全国甚至国外。海南餐饮业在激烈的竞争中, 开始走向品牌连锁化经营,一批有影响的餐饮品牌正在形成,像四大名菜不仅享誉海南,也在全国叫响。(记者 黄一冰) |